○ 馬麗娟
社會風險主要體現在社會秩序、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方面。由于全球化、信息化、城市化、市場化、工業化的推進,社會風險呈現新的特點和面貌。一是社會風險由單一走向疊加,由以往的經濟因素的引起,轉變為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生態文明等各領域之間相互影響、相互轉化;二是社會風險事件危害性大,一些典型事件給人民群眾生命與健康安全帶來極大威脅;三是社會風險事件發生頻率高,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損害的事件時有發生;四是訴求內容多元化,除安全生產、自然災害、食品藥品安全、社會安全等風險外,民眾對就業、教育、社會保障、醫藥衛生、住房市場調控等社會生活領域引發的社會不穩定風險訴求增多。
針對目前社會治理問題增多、社會治理難度加大的現狀,我們要堅持中央提出的源頭治理、系統治理、綜合治理、依法治理的方針,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,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完善社會風險化解機制,為社會的安定,人民的幸福建立健全機制保障。
要建立健全風險識別機制。堅持全面系統動態的原則發現和甄別風險點,利用科學的風險識別技術和方法,標示風險出現的征兆,運用現代信息技術,構建重大社會風險信息數據庫,梳理風險點、風險事件、風險損失、風險征兆之間的聯系。編制風險核驗清單,對照核驗清單識別風險點,注重多個風險點和多種風險事件之間的交叉因果關系。注重重點社會領域重大社會風險的監測、預警和識別。
要建立完善社會風險研判機制。經過風險識別后,發現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事故,對風險程度進行判斷,在此基礎上衡量重大事項整體風險的社會影響力。對風險程度、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,包括危害范圍、危害人數、危害持續時間等等,建立社會輿情和分析報告制度,在穩評專家的研究和風險基礎數據庫的信息分析基礎上,收集和觀察受影響的社會公眾的思想和心理動態,回應民眾心聲,對引發風險的重大因素和問題,力求早發現、早應急、早介入、早處置。
要建立健全風險決策機制。風險的識別和風險的研判,決定了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,正確而及時的決策是保證風險得到管控的有力措施。在做重大社會決策前注重風險規避和預防,調整可能導致利益群體不滿的項目方案,對重大活動、重大事項可能發生的影響,有充分的預判。在風險事故發生后,注重風險的應急處置,對事前準備、事中處置、事后處理做好應急預案,減少風險損失的范圍和程度。引導群眾依法反映訴求,努力協調好各方利益。
要建立健全風險防控協同機制。在防范各類風險的過程中,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時,要注重統籌協調政府、市場、社會各部門的通力合作,依法建立信息共享、溝通協同、組織領導機制,加強咨詢、指揮、協調、執行等部門的協作,力求在重大風險面前統一行動,形成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,企業、組織、團體等各種社會力量與專業部門協作,人民群眾參與,跨區域跨部門聯動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。
要建立健全風險責任機制。各級領導干部需要履行“一崗雙責”,既要做好常態的公共管理和風險防范,又要做好非常態的突發事件應急應對處置,從上至下形成完整的責任鏈,對關鍵崗位、關鍵人員尤其要明確其職責意識,加強監督考核,強化激勵約束,確保決策、監管、實施、參與各主體各司其職、各負其責,同時動員社會力量,堅持公共安全的維護和風險防控中,人人參與、人人受益、人人有責,打造好社會風險防范的“銅墻鐵壁”。
編輯:chenguo
上一篇:
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
下一篇:
聚焦名師工作室建設著眼教師隊伍發展 —— 關于加強我市名師工作室建設和管理的思考和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