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 李永杰
核心提要:營商環境不佳在本質上是黨和國家機關效能不高的外在表現,說到底是“為民境界”“辦事效率”和“遵規守紀”的問題,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意識樹立得牢不牢的問題。
實踐證明,任何一個區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和人力資源,而決定這兩大要素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營商環境。近幾年,“唱衰東北”的聲音不絕于耳,雖然不乏一些別有用心者在里面“攪局”,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東北營商環境這步“先手棋”沒有下好。
一是在思想觀念方面,對營商環境還普遍重視不夠。一方面,有的干部認為招商引資是黨委、政府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的事,缺乏主動介入意識,缺乏內生發展動力。另一方面,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深入,也有個別人感到原來所謂的“油水”沒了,監督管理也嚴了,“不拿好處也不辦事”“只要不出事、寧愿不做事”的現象增多了。
二是在項目落地方面,存在上熱下冷、前熱后冷的現象。很多項目經過多方努力,艱難達成協議,但是項目引進后,有的部門服務意識差,跟蹤幫扶不到位,項目遲遲沒有落地,嚴重挫傷投資者的積極性,招商引資實際效果大打折扣。
三是在簡政放權方面,存在明放暗不放、放責不放權、吃拿卡要等問題。突出表現在一些職權部門和個別“卡脖兒”,把權力運用得淋漓盡致。有的變相暗示,有的雁過拔毛,還有的巧立公司,人為設限進行權力尋租,令投資者苦不堪言、敢怒不敢言。
四是在提供服務方面,效率低下,隨意性大。有的干部為民服務“不按規矩按心情”,目無法紀和規矩,全憑個人意愿辦事,心情好快點辦,心情不好拖著辦,打了招呼提速辦,沒打招呼往后排;有的干部動不動就請假、休假,服務窗口長期見不到人影;甚至有的“暗中使壞”,有事不一次性告知,非要“溜腿”“挑刺”,不折騰幾趟不算完。
五是在程序執行方面,存在制度漏洞和疊床架屋現象。一方面,由于制度具有滯后性,行政自由裁量權過大,處罰帶有彈性,助長了挖門子、找關系的不正之風。另一方面,有的程序設計不合理,一件事涉及多人、多部門,輪番評估、輪番檢查,層層簽、重復簽、反復簽,缺乏溝通協調機制,不僅造成企業和群眾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的極大浪費,而且造成權責不清、出了事互相推諉的現象。
可以看出,營商環境不佳在本質上是黨和國家機關效能不高的外在表現,說到底是“為民境界”“辦事效率”和“遵規守紀”的問題,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意識樹立得牢不牢的問題。因此,在優化營商軟環境方面,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。
一是思想意識要轉變。軟環境建設不是靠一兩個人、一兩個部門就能完成的,各級黨員干部都有責任、有義務打造發展軟環境,都要有“主人翁意識”,要樹立人人都是軟環境的觀念。
二是權力清單要變小,進一步捋清工作職權,明晰工作責任,簡化工作流程,一個部門能辦好的事,就不要交兩個部門辦,達到審批最少、流程最優、體制最順的效果。
三是服務質量要變好,培養政務服務“店小二”精神,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,用權力的“減法”換取市場活力的“加法”。
四是廉潔用權要變嚴,要加大監督力度,創新監督方法,既要處理好不作為與亂作為的關系,也要懂得“放活”與“管死”的辯證關系,不能一有問題就扔到“問責”的“大筐”里,對繼續吃拿卡要、挑戰紀法底線的人,嚴肅從重處理并公開曝光,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供堅強保障。(本報綜合)
編輯:chenguo
上一篇:
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需多管齊下
下一篇:
以新高考推動咸寧教育新作為